40+大球時代的科學想法

 乒乓球從38mm→40+....對底板會有啥影響呢?有些人回答很空泛、很虛,這邊用科學來回答這個問題。(剛好看到李永樂老師所提到,蚊子坐300Km/h高鐵,我心中想到乒乓球,所以隨便亂寫,反正這blog沒啥人看,隨便寫。)



wiki的風阻公式表達如下:

其中

 為阻力
 為流體密度
 為流體相對於物體的速度
 為阻力係數,為一無因次的參數,像汽車的阻力係數約為0.25至0.45
 為參考面積

公式馬上可以看到第一個影響,球的投影面積A變大了...風阻整個提升,這對削球手非常的不利,要得到相同的球質與球速,發力就要提升...更不利的就來了,速度那個地方,是平方,轉速也一起下降,呵呵...看了公式後,個人是細思極恐。

速度越快,阻力級數提升...這相當夭壽,這也是進入大球時代,傳奇名將的傷痛原因。球場對拉數板,還解決不了對手,很努力做功(工),但40+大球速度提升有限。看來,40+大球,是壓制亞洲球員,特別針對中國的武器。所以,不是老瓦、佩爾森的身體特別耐打,腰馬特別合一,是科學之牆,聳立於球員之前。(馬龍你應該能理解)

其他,還有球變重了...38mm→40+(上升0.2g)
這時,我只能說:「馬龍,加油」對拉真的好看,拉不死人,也很有趣,看兩邊嗯!嗯!!痾痾!辛苦打球...辛苦...辛苦...




如何改善問題?那又回到底板、膠皮,要能匹配40+大球的密度,讓力量傳導匹配提升。所以專為40+大球設計的底板,就橫空出世...密度不匹配40+大球的底板,慢慢消失在乒乓的舞台上。有些拍子忽大忽小...也是這個原因。我本來想找個密度撞擊底板/膠皮的公式,但想不出來。反正BLOG隨便亂寫沒人看,就當風阻是最大的40+大敵。

訓練上,40+大球時代,依照風阻公式來看,合理的發力、科學的鍛鍊、保護身體的重訓,會比小球時代,要更加重視才行。要突破科學之牆,首先...就是不要受傷、不要依賴高度彈性的膠皮、底板,拿出YE、AE的便宜底板,好好發力打擊。

好累,不想打字了.....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桌球拍敗家實錄_YASAKA EXTRA (YE)

股票的績效指標KPI

桌球拍的敗家實錄